生物識別技術日漸火爆,已從用戶基礎應用、智能穿戴設備方面向資金安全、信息安全等領域延伸。其中,人臉識別技術的普及速度尤為迅猛,無論是智能手機APP,還是機場登機“刷臉”,人臉識別技術可謂無孔不入。中國平安近日也首次披露公司的創新科技,其人臉識別技術已在陸金所、產險等多個場景試點應用,準確率超九成。不過,隨著智能化浪潮來襲,生物識別技術被使用到越來越多的場景中,人們對其也產生了顧慮,生物識別技術足夠安全了嗎?
生物識別技術迅速崛起
生物識別技術發展迅猛。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《中國生物識別技術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》顯示,2009年,全球生物識別市場規模為34.22億美元,2013年規模直逼98億美元,2014年突破了百億美元大關。預計到2020年,全球生物識別市場規模將達250億美元。另外,根據《中國生物識別技術行業市場分析及2015-2020年發展策略研究報告》顯示,預計到2020年,生物識別市場規模將突破300億元。
巨大的蛋糕吸引著眾多巨頭紛紛入局,欲從中分得一杯羹。尤其是生物識別技術已然成為硬件廠商、互聯網金融企業普遍采用的一種身份識別技術。中國平安日前首次全面披露了公司的五大創新科技,包括人臉識別技術、聲紋識別技術、預測AI技術、決策AI技術以及平安區塊鏈技術等。其中,平安人臉識別技術在陸金所、產險等多個場景試點應用,準確率達到95%。
在近日舉行的互聯網金融身份認證聯盟IFAA2017大會上,IFAA主要發起方、螞蟻金服首席風險官俞勝法則宣布,IFAA將開放互聯網金融身份認證能力,為中小創新企業提供金融級身份認證安全保障,降低后者采用生物識別技術的成本與門檻。
三大識別技術誰更勝一籌?
所謂生物識別技術,是通過計算機與光學、聲學、生物傳感器和生物統計學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結合,利用人體固有的生理特性和行為特征來進行個人身份的鑒定,目前主要分為三大類。
其一,指紋識別技術。指紋識別技術伴隨智能手機和移動支付的發展而火爆,目前已然成為智能手機的標配,并在CMOS圖像傳感器/TFT顯示屏、超音波偵測等新技術的不斷助推下迎來發展新春。調研機構Yole預測,未來5年,指紋識別市場復合年增率(CAGR)將達19%,市場規模有望從2016年的28億美元增加到2022年的47億美元。
其二,人臉識別技術。實際上,人臉識別技術是人工智能技術的重要分支,爆發于人工智能、深度學習等新興技術和算法出現的情況下。據中投顧問《2016-2020年中國人臉識別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》表示,人臉識別技術已從2012年的16.7億元上升至2015年的75億元,其市場份額也僅次于指紋識別,成為便捷生活中的“萬能鑰匙”,未來潛在市場規模將超過千億。
其三,聲紋識別技術。聲紋識別技術是近年來逐漸興起的一種新型生物識別技術,廣泛應用于公司打卡、軟件系統登錄、家庭或公共場所的安防等多個場景當中,尤其是近期大熱的智能音箱,在未來的智能語音交互場景中,聲紋識別技術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,將實現智能語音交互的重要環節。
亟待構筑“安全閥”
隨著生物識別技術在越來越多的場景中應用,如何確保其產生的大量個人信息數據安全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。尤其是在今年的315晚會上,主持人當眾演示了用合成照片騙過人臉識別系統,生物識別技術的安全性受到質疑。
業內人士表示,與數字密碼等現有方式相比,生物識別雖然具有防偽性能好、私密性強、隨身“攜帶”等優點,但是,現有的生物識別技術并沒有完全成熟。
實際上,生物識別技術真正發展趨勢應該是走進我們的生活當中,并且滿足生活中的各類場景。因此,相對于單一的應用場景,廠商應該將多類類生物識別技術進行組合,此做法不僅有利于提高安全性,并可以提高準確性和促使行業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