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文大媽說的這個隔音窗簾,乍看上去其實和普通的窗簾沒什么區別,可仔細一比較,里面確實還藏有“玄機”。它設置有窗簾盒,而且里面裝有窗簾卷裝軸,窗戶的兩個側邊分別裝有一個窗簾滑槽,為了達到更好的隔音效果,窗簾盒底部的通縫、兩個窗簾滑槽和窗簾底槽的內側面均裝有溝槽密封條,且都在同一平面內,通過卷簧上下升降的驅動放下和收起窗簾,這樣,窗簾從窗簾盒內伸出后、經過窗簾滑槽、窗簾底邊進入窗簾底槽,將窗戶完整封閉,從而進行隔音。
“現在市面上賣的隔音窗簾的花色也非常多,還有可擦洗的面料,非常適合家庭使用。當然,檔次高隔音效果好的也價格不菲,貴的每平方米要上千元。”文大媽說。根據操縱方式的不同,這種窗簾還分手動、電動、遙控3種。據了解,真正的隔音窗簾經過專業性能測試,增加隔聲量可高達8~12分貝(低頻隔聲量大),可代替雙層隔音窗的第二層窗;單獨使用隔聲量高達20分貝可用作室內活動隔聲屏障;具遮光與不遮光功能(遮陽布和遮光布)有隔熱保溫節能功效,而且不占室內空間,安裝簡單,檢修方便,環保安全。
對于隔音來說,窗簾是一個不錯的選擇,不過隔音耳塞也因其體積小、使用方便,得到了一些人的喜愛。
“坐長途車、飛機戴著比較安靜,最重要的是方便使用和攜帶。”經常奔波在旅途中的小劉有這樣的使用經驗。“現在隔音耳塞不管是材料還是外形都有了較大的改變,應該說,防噪能力更強大了,使用起來也感覺更舒服了。”
記者在一些商超中也看到了不同品牌和種類的隔音耳塞。按形狀來說,最普遍的形狀是子彈頭型的,也有巴固專利的火箭型(T字形)、喇叭型、圓柱形以及三腳型等。“子彈頭形是使用較多的類型,也是公認的比較舒適且隔音效果良好的耳塞。”小劉說。
據了解,最早期的耳塞產品源于歐洲,蠟制耳塞是最為傳統的材料。用手可把其弄軟,并做成適合耳道的形狀。但缺點是不夠衛生,蠟也有可能殘留在耳道內,不易清洗。而且戴久了耳朵會有脹痛的感覺。后來由于新材料的不斷研發更新,一種有彈性的材料漸漸成為了制作隔音耳塞的主流,它就是具有慢回彈特性的聚氯乙烯(PVC)泡沫塑料隔音耳塞。慢回彈耳塞用手搓成細條后會在幾分鐘內慢慢膨脹,逐漸恢復到原來的形狀。完全可以因人而異地塑造出不同規格形狀的耳塞,方便佩戴。但近年來歐盟體對PVC制造品有了新的定義,他們發現PVC合成物中含有毒素,不適合于制作親近人體的產品,從而全面禁止使用該材料。因此今日國外制作防噪音耳塞的材料以PU材料代替了PVC。
當然,在噪音污染越來越嚴重的大都市里,隔音產品不僅僅有以上兩種,還有隔音棉、隔音氈、隔音板、隔音門窗等。而能達到真正隔音效果的產品價格也不菲,如一些品牌隔音窗的價格每平方米都在上千元以上。
業內人士指出,在隔音產品高價的背后是產品標準的混亂。采訪中各個商家對自己隔音產品的隔音效果眾說紛紜,同一規格的隔音窗,有的表示能隔音40分貝,有的則表示能隔音32分貝或35分貝。當問及隔音窗是否有隔音標準時,他們都表示不清楚。商家表示,他們只會測量消費者居室窗戶的尺寸大小,而不對業主小區噪聲環境、室內噪聲環境進行測量,隔音窗安裝完畢以后也無法提供室內降噪測量。